大赛介绍

各市级学会,各县(市)区科协、团(工)委、关工委、少工委及有关单位:

       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。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,将科技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、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,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,勇攀科技高峰;培养青少年学习人工智能与软件编程、智能制造与3D设计、物联网与电子信息的兴趣,提升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制造和发明创新的能力。经市科协、团市委、市关工委、市少工委研究决定,举办第五届合肥市青少年智能创新公开赛(英文名称Youth Intelligent Innovation Open Competition,缩写为YIIOC,以下简称公开赛)。公开赛坚持公益、公平、自愿原则,不对参赛学校和学生收取任何费用,参赛选手所用耗材由参赛选手自行选定,不指定任何品牌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
一、组织机构

主办单位: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、共青团合肥市委员会、合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、少先队合肥市工作委员会

承办单位: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学会

协办单位:合创邦创客发展中心

支持单位:少年博览杂志社、安徽青年报·学生周刊

      赛事机构设组织委员会、评审委员会、监督委员会、技术委员会,公开赛秘书处设在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学会,主要职责是指导、监督、组织赛事,确保公开赛公平、公正、公开,有序进行。

二、参赛对象

       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(含中专、职高)、市属高职院校学生。各中小学、科技馆、少年宫、社区少工委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市属高职院校等单位均可组织学生参加比赛。

三、赛事内容

        共设置基础设计类、机器人工程类、发明创新类、科技艺术展现类四大类比赛,具体如下:

(一)基础设计类。围绕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性技术,从人工智能与软件编程、智能制造与3D设计、物联网与电子信息三个方面检验参赛选手单项技术应用能力,考察选手的想象力、创造力。

(二)机器人工程类。要求选手综合应用人工智能与软件编程、智能制造与3D设计、物联网与电子信息三项基础性技术,进行机器人设计、制造和现场竞技。检验选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,全面考察选手工程技术和科技创新素养,充分展现选手在机器人领域的综合实力。

(三)发明创新类。要求选手综合应用人工智能与软件编程、智能制造与3D设计、物联网与电子信息三项基础性技术,进行发明创造。检验选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,考察选手细心观察,大胆想象,勇于创新,运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。

(四)科技艺术展现类。要求选手将人工智能与软件编程、智能制造与3D设计、物联网与电子信息三项基础性技术与艺术元素深度融合,创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、出色交互性的艺术作品,以独特视角展现科技之美,如动态光影装置、互动式数字艺术场景等。检验选手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能力,考察选手的艺术审美、创意构思以及跨领域运用技术的能力。

各赛项细则见比赛官网。

四、赛事安排

(一)组织发动。各县(市)区科协、团(工)委、关工委、少工委及有关单位可联合相关部门,通过教师培训、青年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,指导青少年参赛。组织县(区)级比赛的单位,须邀请市赛组委会指导比赛。

(二)申报。2025年7月15日前,报送参赛作品。报送方式:登录公开赛官网(www.umaker.cc),在线注册、查阅参赛指导和下载创作软件、报名、提交作品

(三)初赛。拟于2025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举办,组委会统一对参赛作品进行在线初评,对选手进行线上知识问答。初赛优秀选手(项目团队)入围决赛。

(四)决赛。拟于2025年8月中下旬举办,限时完成命题任务或挑战任务。赛后对获奖项目进行公示,公示期结束后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。

(五)优胜选手和项目推荐参加高级别赛事

五、奖项设置

(一)按每个赛项每个组别报名的人(队)数设置奖项,20%颁发一等奖证书、25%颁发二等奖证书、35%颁发三等奖证书,专项奖和优秀奖若干。

(二)机器人工程类各赛项各组别分别设名次奖及等级奖,名次奖设前三名并授予奖牌。

(三)报名参赛不足3人(队)的各赛项、各组别则列为展示项目,不颁发奖牌和证书。

(四)对于在公开赛开展中积极组织参赛的单位,设公开赛“优秀组织单位奖”若干。

(五)对公开赛中指导选手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设“优秀指导教师奖”若干。

六、教师培训

组委会择期组织市级教师培训,支持各地组织基层教师培训,相关事项在赛事官网和官方公众号另行通知。

七、相关要求

(一)参赛作者应自觉遵守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,在申报过程中提交的所有资料真实有效,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益;对于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,由参赛团队或个人自行承担责任。若发现参赛作品有抄袭、雷同和一稿多投行为,公开赛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和奖项。

(二)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,不以营利为目的,做到“零收费”,参赛人员差旅费、食宿费自理。

(三)每名选手在同一类别中只能参加一个赛项(有特殊约定的按赛项细则执行)。

(四)发生异议由组委会按公开赛细则执裁。

(五)比赛作品所有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组织单位拥有版权并有权根据需要对作品线上展示、线下宣传、出版发行。

(六)公开赛其他事项将通过比赛官方网站、公众号,以补充通知等方式陆续发布。

八、联系方式

联系人:周老师,18005692441(微信同号)

在线咨询:请所有指导教师、参赛选手

微信扫描右方二维码加入青少年科创赛事服务平台,赛事安排和重要信息以平台通知为准)。

电子邮箱:uamker@qq.com

公 众 号: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

通讯地址: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8-4楼316室

附件:青少年智能创新公开赛赛项细则

赛事赛项

  • 基础设计类
  • 机器人工程类
  • 发明创新类
  • 科技艺术展现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