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赛介绍
各市团委、科协、妇联、学联、少工委,省直团工委、省国资委团工委,各直属高校团委、有关直属企业团委及有关单位:
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、全国教育大会、全国学联二十八大、全国少工委八届五次全会等会议精神,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,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。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,将科技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、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,培养青少年学习人工智能与软件编程、智能制造与3D设计、物联网与电子信息的兴趣,提升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制造、发明创新、科技艺术展现的能力。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,勇攀科技高峰。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、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、安徽省妇女联合会、安徽省学生联合会、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、安徽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共同举办第二届“皖智杯”安徽省青少年智能创新公开赛(英文缩写YIOC,以下简称“公开赛”),大赛坚持公益、公平、自愿原则,不对参赛学校和学生收取任何费用。方案如下:
一、组织机构
主办单位: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、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、安徽省妇女联合会、安徽省学生联合会、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、安徽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
赛事机构设组织委员会、专家委员会、监督委员会、技术委员会,主要职责是指导、监督、组织赛事,确保大赛公平、公正、公开,有序进行。
二、赛事时间
2025年9月至2025年12月
三、参赛对象
少年儿童、在校中小学生(含中等职业学校和同等学籍条件的特殊学校学生)、高职生、本科生、研究生。
四、赛事内容
智能创新公开赛共设置基础设计类、机器人工程类、发明创新类、科技艺术展现类、创意绘画类五大类比赛,具体如下:
1.基础设计类。围绕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性技术,从人工智能与编程、3D设计与制造、物联网与智能硬件三个方面检验参赛选手单项技术应用能力,考察选手的想象力、创造力。
2.机器人工程类。要求选手综合应用人工智能与编程、3D设计与制造、物联网与智能硬件三项基础技术,进行机器人设计、制造和现场竞技。检验选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,全面考察选手工程技术和科技创新素养,充分展现选手在机器人领域的综合实力。
3.发明创新类。要求选手综合应用人工智能与编程、3D设计与制造、物联网与智能硬件三项基础技术,进行发明创造。检验选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,考察选手细心观察,大胆想象,勇于创新,运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。
4.科技艺术展现类。要求选手将人工智能与编程、3D设计与制造、物联网与智能硬件三项基础技术与艺术元素深度融合,创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、出色交互性的艺术作品,以独特视角展现科技之美,如动态光影装置、互动式数字艺术场景等。检验选手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能力,考察选手的艺术审美、创意构思以及跨领域运用技术的能力。
5.创意绘画类。要求选手在作品中体现对科技、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展望,通过绘画形式展现科技的力量与魅力。作品要兼具科学性、科普性、创新性和艺术性。绘画表现形式不限,素描、水粉、油画、AI数字美术作品均可,所有参赛作品须切合主题,积极向上。作品申报时应填写300字以内的说明,简要介绍作品是怎样思考的、设计目的和思路、有哪些创新点。
各赛项具体内容详见细则。
五、赛事安排
(一)组织发动。各直属团组织要联合科协、妇联、学联、少工委、体育部门等单位,有序开展市级比赛,通过教师培训、青年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,指导青少年参赛。组织市级比赛须在2025年9月30日前向省组委会提出申请,经批准后开展。
(二)申报。2025年11月30日前,报送参赛作品。
,在线注册、查阅参赛指导和下载创作软件、报名、提交作品
(三)市级初赛。拟于2025年12月上旬,省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在线初评,对选手进行线上知识问答。初赛优秀选手(项目团队)入围市级决赛。
(四)市级决赛。2025年12月,省组委会支持各市级比赛主办单位分别举办市级决赛,未设立市级比赛的地区由省组委会统一组织市级决赛。赛后对获奖项目进行公示,公示期结束后由相关单位颁发获奖证书。
(五)省级决赛。2025年12月下旬,省组委会根据市级比赛成绩,公布入围省级决赛选手(项目团队)名单并举办省级决赛。赛后对获奖项目进行公示,公示期结束后由省赛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。
六、奖项设置
(一)按每个赛项每个组别报名的人(队)数设置奖项,20%一等奖、25%二等奖、35%三等奖、20%优秀奖。当获奖数比例计算为非整数时自动进位计算。
(二)机器人工程类各赛项分别设名次奖和等级奖,名次奖设前三名并授予奖牌。
(三)报名参赛不足3人(队)的赛项则列为展示项目,颁发参与活动证明。
(四)对于在大赛开展中积极组织参赛的单位,设大赛“优秀组织单位奖”若干。
(五)对大赛中指导选手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设“优秀指导教师奖”若干。
七、指导教师培训及青年科学家进校园
组委会择期组织省级教师培训和青年科学家进校园省级示范活动,支持各市开展教师培训和青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。
八、相关要求
(一)参赛作者应自觉遵守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,在申报过程中提交的所有资料真实有效,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益;对于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,由参赛团队或个人自行承担责任。若发现参赛作品有抄袭、雷同和一稿多投行为,大赛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和奖项。
(二)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,不以营利为目的,做到“零收费”;各参赛师生(领队)差旅费、食宿费,按照有关规定回单位报销。
(三)每名选手在同一类别中只能参加一个赛项(有特殊约定的项目除外)。
(四)发生异议由组委会按大赛细则严格进行。评审阶段接受相关主办单位、组织单位纪委及公众监督。
(五)比赛作品所有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组织单位拥有版权并有权根据需要对作品线上展示、线下宣传、出版发行。
(六)大赛其他事项将通过大赛官方网站、公众号,以补充通知等方式陆续发布。
九、联系方式
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
联 系 人:洪坤
联系电话:0551-63609725
电子邮箱:ahsxl@qq.com
通讯地址: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省行政中心2号楼2071室
青少年智能创新公开赛组委会
承办单位: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、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、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学会
协办单位:安徽文投数字创意有限公司、合肥合创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
联 系 人:周放、何军、李依肖
联系电话:18005692441
电子邮箱:uamker@qq.com
公 众 号: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
通讯地址: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8-4楼316室
赛事通知
报名入口